麗江古城地處金沙江上游,歷史悠久,風光秀美,自然環境雄偉,是古代羌人的后裔、納西族的故鄉。麗江古城海拔2,400米,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,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,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。
麗江古鎮地處滇、川、藏交通要道,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,促使當地人丁興旺,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。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。公元1253年,忽必烈(元世祖)南徵 大理國時,就曾駐軍于此。由此開始,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,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(1382年設立)世襲統治。其間,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(1587--1641),在《滇游日記》中描述當時麗江城“民房群落,瓦屋櫛比”,明末古城居民達千余戶,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。
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鎮,由白沙古鎮、束河古鎮、大研古鎮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同組成,其主體部分是大研古鎮。
大研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,面積約3.8平方公里,海拔2416米,始建于南宋末年,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。大研古城近千年來一直是滇西北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軍事重鎮,是元代的路宣撫司、明代的麗江軍民府、清代的麗江府的駐地。納西語稱“鞏本芝”,意為倉庫集鎮,由此可知麗江古城是以經濟交住為主發展起來的,南宋末年,麗江木氏先祖們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至獅子山東的“木葉場”營造新居,因木先祖屬古代納西族束、葉、梅、何四大支系中“葉”的一支,故將其營建的新居起名叫“大葉場”,明代又稱“大葉廂”,清代叫“大研里”,民國時期改為“大研鎮”。公元1254年蒙古軍設三賧管民官,公元1277年改為麗江路通安州,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,明在此設立麗江軍民府,被朱元璋賜姓為木,并封為世襲知府,木先祖在獅子山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。此后,古城貿易集市和街道不斷擴大,并具相當規模,當時的古城已成為滇西北高原的重鎮。
|